农业农村部南宁火龙果种质资源圃位于南宁市武鸣区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基地,位于北纬23˚19ʹ,东经107˚.58ʹ,海拨118m左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7℃,1月份平均气温10~17 ℃,年降雨量1100~1700毫米。夏长冬短,植物四季常绿,是火龙果种植优势气候区,火龙果能安全越冬,受霜冻风险很小。
南宁火龙果种质资源圃依托单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2016年由农业部正式认定并授牌“农业部南宁火龙果种质资源圃”,面积30亩,拥有备份保存网棚和隔离观察圃、离体保存室、杂交育种棚、杂交苗观察鉴定圃和鉴定评价实验室,田间保存圃具备完善的水肥一体化设施,院所拥有开放实验室。目前火龙果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生产上基于果皮果肉的颜色进行分类,收集保存有红皮白肉品系(H.Undatus)、红皮红肉品系(H.polyrhizus & H. Costaricensis)和黄皮白肉品系(H. Megalanthus)等不同植株、花和果实类型的3个品系,357份,大多数种质是经多次转手后从国内各主产区引进。目前,种质圃有科技人员7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1人,常年从事田间管理的技术工人3名。
先后承担国家地区基金、农业部种质资源保护、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相关文章8篇,制定地方标准1项,“免人工授粉火龙果新品种选育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种质圃的建设对我国火龙果产业和科研工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种质圃主要进行火龙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利用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火龙果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体系;对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果实理化性状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出优质和特异火龙果种质资源15份作为杂交材料或直接利用,通过对植株形态、茎蔓、花、果实性状等图像采集和鉴定评价数据的整理,建立图像库及鉴定评价数据信息库。同时,应用多种分子标记技术开展了火龙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鉴别和辅助育种研究,审定了桂红龙1号、美龙1号等新品种2个。同时,开展火龙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工作,获得的15000多份杂交材料已进入开花结果,目前完成部分优选株系果实品质初筛,将筛选出30多个株系进行高接定植复筛,对其植物学、农艺学性状、抗逆性、抗病性、果实品质等性状进一步鉴定筛选。
- 16417 reads